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时时彩一星定位胆玩法 > 新闻动态 > 留得清气满乾坤——宁国首任县委书记张丙申和基层干部的廉政故事吴云驾
微信版第1684期
人生并不需要总是惊天动地,若有一份热爱与执着,足以抵过岁月漫长打动人心,令人不时回想和肃然起敬便好!
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4月24日,宁国解放。5月7日,华北南下干部纵队第五支队三大队政委张丙申率领70多人到达宁国,并与张帆领导的宣宁工委会师。他们含辛茹苦千里辗转,只为支援新解放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13日,中共宁国县委成立,张丙申担任书记,他带领着一支朝气蓬勃、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干部队伍,为解放初期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宁国打出了一片新天地,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咱干革命得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燕赵之地,自古多豪杰。张丙申(1907—1981)是河北唐县人,1938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年2月南下前担任河北望都县委书记。当时渡江战役一触即发,大片新解放区急需富有工作经验的干部,华北军区按照中央南调干部精神,严格挑选干部组成完整的省地县三级党委架子,然后成建制派往新区。42岁的张丙申和妻子李春罗跟随华北南下干部纵队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宁国,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直到1952年9月张丙申调离宁国,到芜湖造船厂担任党委书记。
展开剩余88%最近,笔者在老干局朱普敏副局长陪同下,走访了97岁高龄的离休干部张浩然(原名张卫民),1949年11月入党。他听说我是宁国中学教师,说他也在宁中读过半年书,解放后参加工作,1949年8月至1951年11月曾担任宁国县委文书和组织部干事,他对张书记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一贯作风印象深刻。
一、艰苦朴素,廉洁自律。据张浩然回忆,当时县委在县参议会老房(大概位置在今宁城北路农委办公地段)办公,房子陈旧、简陋,晚上加班点蜡烛,他与张丙申办公室仅一墙之隔,有时讲话声音大一点彼此都能听见。为了方便值班,张浩然就住在办公室楼下,用木板隔开就是家,窗子是用旧报纸糊的,到了冬天真够呛。张浩然特别提到当时实行供给制,日常用品和补贴(没有工资)都是按规定发放的,他想要床棉被,还是通过支部会议以“奖励”的名义才领到的。
他说张丙申夫妇也住楼下,与他们同甘共苦,按规定像张丙申这个级别的干部是可以吃有鱼有肉的中灶,但是他坚持在机关和大伙儿一起“吃大灶”。吃饭时他还不忘做思想工作,他说水土不服闹肚子,生疮长疥,语言不通,吃不惯大米等等,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相信将来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张浩然还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华北干部刚来宁国,在清理旧政权留下的仓库物资时,跟张丙申一起南下的警卫员看到老首长盖的被子实在太薄了,就拿了一条毛毯送给他,结果被张丙申严厉教训了一顿,说不能擅自拿公家东西,革命干部要带头遵守纪律,不能搞特殊化,然后坚持要警卫员把毯子送回去。
张浩然清晰地记得,张丙申长得浓眉大眼,典型的北方汉子。他人很朴实,平易近人,平时上班穿白布鞋,冬天总是穿着旧军服,公家发的粗呢子衣服也舍不得穿。他下乡喜欢脖子上搭条白毛巾,脚蹬草鞋,仅带一个警卫员,一个区一个区地去指导工作,完全不顾个人安危。那个时候县委没有专车,下乡都是靠走,说实话他每次下去,我们都为他捏一把汗。要知道,1949年7、8月份不仅宁国发生过仙霞、甲路武装暴乱,宣城孙家埠还发生过区长带几个区小队的人下乡征粮而遭敌特伏击身亡的事情。据宁国党史资料记载,宁国在镇反运动中抓获了土匪403人,潜伏特务219人,其他反动分子1600多人,由此可见当时地方政权初建,治安形势多么严峻!
退休后的张丙申
二、反腐倡廉,从严治党。面对宁国解放初的“烂摊子”,张丙申作为县委“一把手”,他深感责任重大,一边敢作敢当,勇于斗争,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保证城乡社会稳定;一边恪尽职守,从严治党,开展整党整风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使宁国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尚。张丙申任内的三年多时间里,机关工作人员少(1949年9月统计,县、区级干部只有122人),且文化水平、经验和思想觉悟参差不齐。他深知搞好工作必须建立一支好的干部队伍,革命胜利了,党的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不能丢,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之风不可长。张丙申在干部会议上多次强调:干部是人民中的积极分子,是人民的工具,任何人在纪律面前没有特权。咱干革命得清白做人、干净做事,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上对得起党的信任,下对得起老百姓的重托。
笔者查阅解放初档案发现,从1949年10月至1952年7月,《中共皖南区宁国县干部处分登记表》共计10份,处分各级党员干部共50人,其中区委级以上11人,一般干部39人。所犯错误贪污类24人,无组织无纪律类14人,生活腐化类9人,暴乱中丢枪3人。当时无论参加革命迟早、错误大小、地位高低、是否党员,处理一律从严从重,据统计50名犯错干部中开除公职(当时称“洗刷回家”)11人,开除党籍7人(其中党籍、公职“双开”5人),撤职10人(3人交司法机关),党内警告处分13人,劝告处分5人,记大过、降级使用等其他处分4人。从“错误事实”和处理结果来看,解放初宁国县委反腐倡廉、从严治党的力度挺大,略举几例。如:汪溪区财政助理员程某贪污粮食三千斤,用来抵交自家的公粮,受到撤职查办并交司法机关处理;三区区长洪某曾担任过宣宁办事处会计,利用区合并贪污白洋91元,报地委组织部予以撤职并受警告处分;邹某担任粮库主任时,贪污三百斤米,用于买手表一只、钢笔2支,受到撤职处分。宁国县委对干部生活作风和组织纪律要求也挺严,如:地委干校学员蔡某请假回家长期不归,经教育不改,县委决定予以开除党籍、“洗刷回家”处理;南下干部、县公安局局长窦云霄其妻李先同回华北生孩子,受到警告处分,而窦云霄也因“未坚决制止”受到劝告处分;一区区委会组织干事吴某工作消极,还以谈恋爱为名与异性发生关系,决定给予撤职和警告处分;汪溪乡长王某城里开会后喝酒醉了,在街上打滚,还发酒疯追拉女人,县委给以警告处分等。
正因为有以张丙申书记为核心的县委班子的坚强领导,解放初的宁国政治日趋稳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张丙申作为新宁国的奠基者功不可没!
“我们的青春年华真的没有虚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县委书记张丙申廉洁从政,以身作则,上行下效,从而产生了基层干部的代表人物——郑炳成。
郑炳成,生于1931年,宁国仙霞镇深坞村人。1949年11月入党,先后担任仙家乡乡长、中共狮桥区委宣传干事、中村高级社主任、万家公社党委副书记、中共宁墩区委组织检查委员等职。在其30年的工作生涯中,一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1958年出席安徽省劳模群英会。1979年退休,但他活到老学到老,2016年完成《晚风如歌:郑炳成的回忆与杂感》一书,从中我们看到了建国初期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艰苦创业、公正廉明、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现摘编几则以飨读者。
一、纪律严明。1951年1月宁国县土地改革第三期开始,郑炳成以不脱产干部参加了仙家村“土改”工作队,后又被分到河沥溪坞村工作组。一开始工作组成员住在桥头澡堂里,下乡回来可以免费洗澡;吃饭安排在河沥工商户家里,每餐有十几个菜,村妇联还组织妇女帮工作队员洗衣服,结果被上级调查组发现,予以通报批评。后来工作组搬到坞村塔住下,在贫困农户家里就餐。工作组纪律很严格,记得有一个队员生活作风不好,当即就被开除回家了。
他还说起,1952年11月下乡开展“互助合作社”成立摸底工作,他们一行人来到万福村杨大成互助组和双龙村罗厚财互助组。罗厚财是贫农,家境很苦,工作组便在他家借了块门板搭睡铺,天气很冷,睡觉时郑炳成只好用背带把裤脚扎紧,以防止冷风吹进来。工作中他们坚持“三同”(与互助组同吃同住同劳动),吃的是派饭,还一定要“派到”贫雇农家,而且饭后要给钱的。这是当时订的一条铁的纪律,大家执行起来都非常自觉。
二、艰苦奋斗。1952年7月,郑炳成被选为仙家乡乡长。有一次,他参加县委召开的“三干会”,那时县城里的旅店很少,会议通知自带被条打地铺。两人共一铺(一人的被条作垫,另一人的被条覆盖),垫被下面是稻草,枕头也是稻草团起来的,迟来的人找不到稻草,就用砖头代替。早上起来,操场上摆了大水缸,每个缸里盛半缸热水,大家用毛巾在水缸里洗脸,洗的人多了水脏得没法看,晚来的人只好用毛巾打湿在脸上抹一把了事。吃饭的餐厅设在露天广场,八人一桌,百余桌摆起来场面非常壮观。每桌中间就一盆菜,就餐人员盛第二碗饭时,回头常常找不到原来的位子。
全县只有一条芜屯公路,车辆少,干部进城参加会议来去都是步行。开会的大会堂设施十分简朴,没有几条桌椅板凳,听报告时大多席地而坐,笔记本搁在膝盖上写字。分组讨论的场所设在宿舍,各人坐在被窝里。
三、心系使命。郑炳成还提到一次县里召开“双抢”会议,要求抓紧落实。会议结束时天色已晚,从县城到狮桥区有90华里,原打算住一晚再走。但是一想起任务紧迫,必须像军队打仗一样争分夺秒,他便与杨福田、匡孟云两人商量,打起背包,即刻启程。
过河沥溪大桥,已是晚上七点多钟,天色完全黑了下来。再往前走,就是羊肠小道了,背着10多斤重的背包,他们满身尘土,走过沙埠、梅林,累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气喘吁吁。走到枫子岭感到特别紧张,这里山高陡峭,月黑风高,过去常有强人出没、杀人越货,虽经解放后剿匪、镇反等一系列运动,治安情况大有好转,但想起心里还是有些发毛。三人一边聊天,一边加快步伐,不知不觉翻过枫子岭,经过红桥,到了石口。
此时已是子夜,石口街上无半盏灯火,一片静谧。由于急行军,他们的脚底都起了血泡,火辣辣的钻心痛,肚子也饿得咕咕叫,街上几家饭店都叫不开门,只好跑到河边喝点河水,用毛巾擦擦汗。小憩片刻,大家又振作精神,拿起背包继续上路。待他们走过中溪凤凰桥回到区委会时,已是凌晨3点多。又累又饿的他们,吃了面条稍作休息,早上七点多钟,区委召集区干开会,传达了县委紧急会议精神,并对区委干部进行了任务分工,领到新的任务后,郑炳成又打起背包踏上了新的征程。
郑炳成晚年仍心心念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人们胸怀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严于律己,“公”字当头,一心为民,以苦为乐,甘于奉献。有一天,他偶遇年逾花甲的匡孟云,忆起年轻时的经历,他很认同她的感慨:“我们的青春年华真是没有虚度!”
(作者系安徽省宁国中学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宁国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
制作:童达清。
发布于:安徽省下一篇:没有了
- 2025-04-19华西医院连续3年承办“一带一路”国家肝脏微创技术培训项目 今年来了8个国家20名医生
- 2025-04-19从小众游戏到“精神桃源”,两周年的它为何成为“品类天花板”?
- 2025-04-19财经聚焦|三大指数继续上行 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扩张——透视3月份PMI数据
- 2025-04-19神工股份:3月27日召开业绩说明会,汇添富基金、中金公司等多家机构参与
- 2025-04-19宁夏中卫进京推介文旅资源 邀北京市民打卡“塞上江南”